Ulrich Schnauss - Far Away Trains Passing By
無疑是張經典的德國電子樂
他把孤獨表現在音樂裡,聽起來竟是美的如此極致。
這張專輯我找了好久而且等誠品訂貨等到天荒地老,
在此先謝謝欽兄熱情提供mp3專輯真是太太開心了,
聽到這麼好聽的音樂都把所有的壞情緒全釋放出來。
但我還是不知道Ulrich Schnauss要怎麼唸唉,
懂的人可以教一下嚒?畢竟懂德文的人不多啊!
這陣子我在網路上搜尋了很多資料但國內的資訊實在很有限,
所以對柏林青年Ulrich Schnauss的瞭解並不多,只是很偏愛這類的音樂,
有點獨立搖滾的味道又很有後現代感,真的很另類。
雖然這是2001年的專輯不過聽起來卻很新穎,
後來2003及2007年都各出一張專輯,但我覺得這張最好聽。
想必這是我一定會收藏的CD專輯。
我想很多麻瓜對電子音樂的瞭解還停留在舞曲的階段吧,
那樣連Moby都會笑死你都不知道!!
不過音樂好不好聽是很主觀的,自己聽的開心就好
以下文章是我在破報網頁上看到的裡面介紹頗詳細,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Nobody's home是我很喜歡的一首聽起來很清晰卻又帶著很多複雜的情感,
當然其它的也都很好聽,應該說,幾乎每首都很有味道。
只是常常在想Nobody's home和 homeless at home 那個比較孤單?
ps.想聽的自己上youtube找找吧, 因為我不知如何在space放上mp3。
以下文章轉載自 [破報] http://pots.tw/node/2841白色噪音下的電子幻樂—德國臥室音樂人Ulrich Schnauss
文/吳牧青
九月底的多倫多soho區在進入深秋前陽光顯得格外珍貴,一間中型livehouse酒吧The Rivoli外面黑板上寫著今天前來演出的Ulrich Schnauss票券已售罄,而拜Red Bull Music Academy(機能飲品RB一年一度舉辦的全球各地音樂人工作坊計畫)這次活動主責PR的當地雜誌《Mix》總編Claudia之賜,始得以進入現場並一訪這位近五年來最受矚目的一位德國臥室音樂人。經打理了番招呼,Ulrich Schnauss的經紀伙伴爽快地答應了我在演出前和他一聊。「噢,你是從台灣來的?非常難得,我們也很少有機會接觸到亞洲的媒體。」那位心寬體胖的經紀人表示,離Ulrich演出還有一個暖場樂團的時間,應該不影響他待會的準備。
一年多前,某次我報社裡頭放著Ulrich Schnauss的專輯《A Strangely Isolated Place》,不常聽電音的Sabin在聽了幾首歌後,很驚豔地問我這是誰的音樂,德文段數頗深的她馬上教我怎麼唸他的名字,而在幾次與朋友的聚會裡,我也常推薦他的音樂,聽過的人無不沉醉稱讚。想不到時隔不久,便可以欣賞到他的現場而令我興奮不已。
聽覺的情緒各自表述
「過去我聽過不少人在聽了我的音樂表示,『你的作品聽起來很溫暖,很正面』,可是對我來說,我是以一種很哀傷、消極、甚至可以說是逃離遁隱的心態去完成這些作品。」Ulrich Schnauss認為,這是一種「挺不錯」的誤會,聽眾從他的音樂可以感受到什麼情緒,一方面代表他們認真地去體會音樂要傳達的內容,另一方面也讓我思考在同一件事許多人看法的差異。
Ulrich表示,因為他從小成長的家鄉Kiel(一個在德國北濱的小村落)實在沒有太多人去聽各種不同類型的音樂,「你可以想像,當一個僅數千人口的鄉村,以音樂為喜好的本就很有限,更何況找到志同道合一起玩音樂的朋友。」所以,這養成了在青年學生時代的他,在房裡門內埋頭聽音樂。「是啊,我那時很喜歡My Bloody Valentine、Chapterhouse、Slowdive或是一些影響力不小的合成器(synth)樂隊,所以我也不知道要找誰玩樂團?」Ulrich笑了一聲出來,他接著說,「你不要聽那些綿綿密密的吉他聲好像很優美,事實上我不大會彈吉他,那些都是用synthesizer彈出來的。」
或許也是在這種喜歡緩飆(slowcore)、瞪鞋(shoegaze)的嚮往,而沒有碰到組團機會的他,常常就自己摸索合成器的音色,偶爾買點效果器或是前級擴大機,來揣摩一人樂隊的可能操作空間。1997年他離開了家鄉到了柏林這個電音之都,他表示,那段期間聽過很多各式各樣風格的電音創作人演出,「那裡有很多不錯的製作人、DJ、作曲者,我比較能確定的是,我喜歡自己寫些曲子,而不大會去當個DJ。」
「我希望能夠在現場更投入,更多即興」
其實今年不過是Ulrich Schnauss第二次到北美巡迴演出,上一次是在2005年和同為白色噪音掛的新興巨團M83和Manitoba一同演出,這次Ulrich Schnauss選擇了更新興的樂團和Producer DJ一起演出,並且以一種更獨立的姿態在場邊擺了小攤子賣起T-Shirt和CD(暖場樂團也有他操刀的混音版本),問起第二次巡演北美和第一回有何想法?「基本上這次一定好多了。」Ulrich笑著說。
「在過去的演出,我一直困於要如何在這麼多道現有的音軌下做出理想的live,往往聽眾覺得這樣已經夠了,可以了。我知道音色沒有問題,但當我坐在台上,我沒能完全的投入,就會很失落。」Ulrich這段話應該道出不少臥室音樂人作現場演出時,如何在層層堆疊的聲音中去取得演出和聲響平衡的一個重要課題。
「所以,經過最近一兩年我一面錄製新的作品《Goodbye》時,我也一面想著如何在完成品和現場演奏控制整個set要如何進行,我不但要讓新的作品讓我可以在每場演出形成新的生命,連舊作也得一併拿捏出一定的即興音色。」Ulrich若有所思的表示,他不想讓一種幾近完成品的聲音,只在舞台上控制或彈奏最保險的橋段。
美麗的轟炸現場
隨著Ulrich Schnauss登台演出,原來Rivoli的live room還有不少走動的空間,一下變得寸步難移。接近90分鐘的表演,將Ulrich過去三張專輯的近半作品,串接成令人無暇休息的聽覺體驗。安可曲<On My Own>和<Goodbye>在一種迷幻無比的旋律與groovy節拍與俱的轟炸,Ulrich也投入了更多堆疊和弦的彈奏並轉移到細碎節拍的即興。(有點類似將合成器的旋律同步接上鼓機的現場演奏)
在名DJ Sasha於2004年的一張《Involver》mix album中選擇以Ulrich Schnauss的代表作<On My Own>,問問他有什麼想法?「能夠聽到自己的音樂除了在indie圈被注意外,也能被舞曲界的人喜好,我很樂意將自己的作品作不同方面的詮釋。」而聽聞My Bloody Valentine又將復出,現今已成一股不可或缺的shoegaze-electronica尖兵的他,有沒有和他們提出合作的可能性?聽到這,那個他兒時偶像的名詞,他笑得很不好意思,「噢!My Bloody Valentine,如果真的有機會,那當然真的很棒,不過我也從來沒想到是不是真的有可能和他們合作。」
「亞洲那邊,我之前只去過日本,那裡已經很不錯了。」我告訴他,像他這樣的樂風應該會有不少台灣樂迷會很有興趣。他很訝異問了問,「真的嗎?若有機會的話一定會一訪。」
Video 欣賞 Ulrich Schnauss ﹤On My Own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rMhrHgcPho&eurl=http://blog.yam.com/kid9713/article/12912683